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将在铜陵举办

铜陵 更新于:2025-09-29 12:33
  • 顺其自然7742026342699

    352.4亿斤!铜陵丰收节来了:乡村变身“带货舞台”,农民能不能真赚到钱?

    再过几天就是秋分,铜陵义安的丰收节要热闹开场了。我一听到“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这个主题,心里既暖又复杂。暖是因为收成看得见,乡亲们有了节日;复杂是因为我总好奇,这类活动是把丰收变成长期收益,还是热闹一阵就散了。说实话,作为城市里常年刷短视频的我,既想去现场嗅一嗅泥土的气息,也担心那些土特产最后会不会只是“上架一次,上心几分钟”。

    本次安徽主场把“科技范”写进了流程里,说要用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来展示农业成果。想象一下,田间有无人机撒种,冷链卡车直接把鲜果送到城市超市,包装上每个二维码都能查溯源。这些确实不是噱头,我有个朋友小张去年试着把村里的蜂蜜做成带二维码的礼盒,提前两周在直播间讲蜜源与采集过程,把包装、快递和售后都梳理好,结果那个月线上订单增长了三倍。但我也见过第二种情况,隔壁村的李大叔坚持只靠镇集市,没做标准化包装,也没有线上渠道,收成好时卖价被压得很低,滞销的时候还要自己扛回家。两种结局并不是偶然,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节日热度转为可持续的销售机制。

    不仅如此,丰收节的另一个挑战是市场对接的真实度。把市民请进乡村、把产品摆上展台、把直播间一开就是高峰,这些做法能迅速拉动消费,但要让农民成为节日真正的受益者,必须解决三件事:第一,产品要有稳定的质量标准和包装系统,让消费者下单时有信心;第二,要有长期的物流和结算机制,避免“节后一周销量归零”的尴尬;第三,需要培训农村主体讲故事的能力,让产品背后有人的面孔和生活的触点。去年我去看过一次村晚,台上唱的好听,台下的土豆柜台却没人排队,差距就在于台上有光环,台下缺故事和服务。

    说到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农户和村集体其实并非无路可走。我见过一家合作社把丰收节当成新品发布会,开始前一个月就把样品送到城市几家小型连锁店进行试卖,收集口味反馈后再完善产品和定价,同时和两家区域冷链快运签署临时协议,保证节后一个月内仍有配送通道。这样的做法看似繁琐,但把一次性活动做成长期渠道的起点,远比只靠节日带来的短期热度更实在。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参与也不仅是买买买那样简单。你在直播间里多问一句产地、看一眼二维码、去一次乡村展览,都会把“土特产从上架到上心”这句话变成现实。

    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比如节日里价格被中间环节吞噬、产品宣传过度承诺导致退货潮、直播间主播只拼流量不讲品质。面对这些风险,地方部门和平台需要做的是把一次活动的流量沉淀成常态的消费链条,提供透明的交易规则和售后保障,而不是把丰收节变成一次大型的广告秀。这样才能让“农民当主角”不只是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在票据和银行流水上体现出来。

    说到未来趋势,我认为未来三年会有两条明显走向。一条是更多小而精的乡村品牌会借助节日启动自己的线上频道,走精品化路线;另一条是区域性的冷链与结算体系会逐步成熟,减少临时性“带货大会”的短板。如果这两件事能同时发生,丰收节才可能从一次性庆祝变为持续的增收机制。作为消费者和城市居民,我们也能做出更实际的支持,比如在节后继续回购、加入当地的认购制,或者用社交渠道帮推那些讲得清来源、能持续供货的小品牌。

    最后,我不得不说,我既期待热闹,也希望看到更务实的落地。丰收节能否真正把节日的流量变成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仅在于舞台有多大,也在于后端的运作有多长。你在城市里有没有买过来自农村的产品,因为一次活动开始长期回购的?你觉得类似的丰收节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人?欢迎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

    资料来源:人民网 记者 汪瑞华 9月16日报道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