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将在铜陵举办

铜陵 更新于:2025-10-01 12:46
  • Aimee罗

    安徽丰收节来了:科技进村能把“土特产”直接送到你餐桌上吗?

    秋分将至,丰收的气味已经在田间弥漫。说实话,我看到安徽省给出的数据有点震撼:今年夏粮总产352.4亿斤,脱贫县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0元。这些数字背后不是抽象的统计,而是乡村里一筐筐刚掰下的玉米、一次次试水直播的心跳和农民脸上的期待。再过几天,铜陵义安区的丰收节主场就要举行,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活动把科技展、乡村美食、农民“村晚”和直播带货都排到了同一张日程表上,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时代性的变化:丰收已经不只是产量的事儿了。

    很多城里人把丰收节当成一个周末打卡的乡村快闪,实际上节日能不能转化为长期的市场效应,关键在于两件事:一是科技能不能真正把田间的品质和可追溯性带到消费者面前,二是本地的商业配套能不能把一次性消费变成可持续的品牌增收。我有个朋友小李在合肥做农产品直播,起初他只是把自家绿豆装进简陋的袋子里上镜,虽然有临时流量,但回头客少、差评多,直到他和邻村合作改进包装、在直播里讲种植故事并标注产地可追溯码,销量才稳了下来。这说明故事力和信任机制,比单纯的流量更值钱。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小李那样顺利接住这波机会。传统种植户里有人不擅长讲故事、有人对新技术怀疑,还有人因为缺乏冷链和品牌包装,促销一波就回到原点。我隔壁的老林尝试把自家小麦挂到平台卖,结果因为物流延误变潮,退货率高,干脆放弃了线上渠道。这样的问题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丰收节把资源聚到一起,带来短期的展销和曝光,但若没有长期的质量标准、物流支撑和品牌培育,节日的热闹很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把“节日动作”转成“常态机制”。首先要把科技术语拆成农民听得懂、消费者信得过的语言,把监测、追溯、检测结果直观呈现给买家;其次要把直播、体验游、农产品展销与冷链、标准化包装和渠道对接在一起,别把好东西卖得像小作坊;再者要把年轻人和返乡创业者真正留住,通过培训和实操把技术变成日常生产力,最后还得建立起地方品牌和长期促销节奏,而不是一年一会的临时爆发。

    对城市消费者来说,参与丰收节既是一种消费选择,也是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投票。去现场别只拍照发圈,尝试问一下产品的可追溯码、加工方式和保存期,买回去多给些真实反馈;对想进入这块市场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先做小批量试错,准备好三个短视频脚本、一次模拟直播和一个靠谱的物流合作方,再逐步扩大规模。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把“乡土味儿”变成长期收入,需要耐心打磨,而不是靠一场节日完成。

    展望未来,丰收节如果能把科技赋能、市场联动和文化展示做到位,它就可能成为城乡之间一道可持续的桥梁,让丰收不再只是田里的数字,而是餐桌上可以讲的故事。说到这儿,我更想听听你的经历:最近你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土特产吗?那次买卖中有什么让你满意或失望的细节,愿不愿意把你的真实体验和改进建议说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人民网 记者 汪瑞华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