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吕宝强
![]()
安庆:情感与现实交织
一、引言
2016 年,枞阳县由安庆市划归铜陵市,这一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发展格局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多年过去,枞阳县民众在情感和心理上,对安庆仍有着深厚的向往与眷恋。这种向往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值得深入探究。
二、历史渊源与归属感
(一)长期隶属关系的情感纽带
枞阳县在历史上与安庆有着长期的隶属关系。自明清时期,桐城隶属安庆府,而枞阳与桐城渊源极深,很长时间是一体。即便后来枞阳单独设县,也一直属于安庆。长期的从属关系,使枞阳民众在心理上对安庆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如同烙印,难以因行政区划的短期改变而消除。比如在老枞阳人的记忆中,祖辈就一直称自己是安庆人,这种身份认同代代相传。
(二)共同的历史记忆
安庆和枞阳共同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这些成为两地民众共有的历史记忆。例如,安庆作为长江沿岸重要城市,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枞阳作为其下辖区域,也参与其中。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及周边地区的多次战役,影响了两地人民的生活,这段历史至今仍在枞阳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中被铭记,加深了枞阳人对安庆的情感联结 。
三、文化传承与认同
(一)地域文化的同根同源
枞阳文化与安庆文化同属皖江文化体系,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从语言上看,枞阳方言与安庆方言相近,同属江淮官话,交流中方言的共通性使枞阳人在安庆有天然的亲近感。在民俗方面,两地都有春节舞龙舞狮、端午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且形式和内涵极为相似 。
(二)桐城派文化的传承与联系
枞阳是桐城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桐城派在清代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家众多。桐城派文化强调的文学理念、道德修养等,在枞阳和安庆地区都深入人心。桐城派文化的传承在两地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如枞阳的方苞、刘大櫆等桐城派代表人物,在安庆的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备受尊崇,两地都以传承和弘扬桐城派文化为己任 。
四、经济联系与生活便利性
(一)传统经济联系的惯性
在划归铜陵之前,枞阳与安庆在经济上联系紧密。安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是枞阳农产品、工业初级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枞阳的劳动力也多流向安庆务工、经商。比如枞阳的特色农产品如媒鸭、老洲山药等,长期以来主要销往安庆市区。这种传统经济联系在区划调整后,仍存在一定惯性,短期内难以改变 。
(二)生活服务的便利性
在日常生活中,枞阳民众习惯前往安庆享受公共服务。安庆作为地级市,医疗、教育、商业等资源更为丰富。枞阳居民生病就医,往往首选安庆的大医院,如安庆市立医院,因其医疗技术和设备更先进;孩子升学考试,也会考虑安庆的优质学校;购物休闲时,安庆的大型商场、商业街对枞阳人也更具吸引力 。
五、交通区位与心理距离
(一)地理距离与交通便利性
枞阳与安庆市区地理位置相邻,直线距离短,交通便捷。例如,通过安庆长江大桥等交通要道,枞阳与安庆市区的通勤时间较短,往来十分方便。相比之下,枞阳与铜陵市区距离较远,交通线路和便利性在早期有所不足,使得枞阳民众在出行和交流上更倾向于安庆 。
(二)心理距离的影响
基于历史、文化和现实联系,枞阳民众对安庆的心理距离更近。即使铜陵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不断改善与枞阳的连接,但在民众心理层面,对安庆的认同感依然高于铜陵。这种心理距离影响着枞阳民众的日常选择,从出行目的地选择到身份认同,都体现出对安庆的向往 。
六、结论
枞阳县对安庆的向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构建了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基础,经济联系与生活便利性则在现实生活中强化了这种向往,交通区位与心理距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倾向。虽然行政区划调整旨在促进区域发展,但民众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是长期形成的,需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协同等方式,逐步实现文化融合与心理认同的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